close
五月天填補了香港樂壇樂隊的空位。

五月天填補了香港樂壇樂隊的空位。

五月天巡迴各地的《回到地球表面演唱會》,最後一場降落香港,和上年放香港為第一站同樣別具意義,亦可見他們對香港歌迷的重視。今次是第一次在亞洲博覽館Arena舉行。

五月天第一次來港開大型演唱會,是2006年在紅館的演出,往年也是在紅館。他們每年五月訪港一次,是我印象中台灣音樂人和香港樂迷最穩定的接觸。 Arena的場地比紅館矮,但更長。中間全設企位,特別適合搖滾類音樂會 (雖說五月天不是正宗搖滾,但起碼肯定是與眾同舞同狂)。整個感覺較像外國Band show,至少不似香港傳統式的音樂會。

我看著像“米”一般大小的五月天成員,以及像“豆”一般大小的螢幕,委實像置身國外。除了想起我們太習慣紅館的“居高臨下”及“近在咫尺的大電視”,我更感到整個佈局的“異國風味”,和我們的進口樂隊狂熱不謀而合。

我意思是近十年,香港的樂隊文化幾乎讓外國壟斷,就算是獨立樂隊,都走不出獨立圈子—香港近幾年哪有樂隊能在紅館開Show?全都是來自外國的,或台灣的。

阿信一句“我們學廣東話很慢,但你們學台語很快”,背後的意思亦正是我所說的“外來樂隊狂熱”。一室博覽館的Fans,年紀由十幾歲至三十幾歲都有,但唱起台語歌,全部咬文嚼字,香港人竟可以連語言不通也不理,只要夠激的、勵志的、好玩的樂隊音樂,就同樣熱切地擁抱。香港本土樂隊卻反而吸引不到樂迷聲勢浩大的反應。

五月天音樂會成了情感宣洩的年度節目。

五月天音樂會成了情感宣洩的年度節目。

常說香港人的音樂口味狹隘,形成市場供應單一。五月天由三年前開始,已可以做到一來港一次,甚至爆滿 (在紅館會加場) ,證明他們絕對有穩定的票源。他們事實上是填補了香港樂壇樂隊的空位,較年輕一輩現在都視五月天一年一度的音樂會,為某程度上的搖滾朝聖。性質當然不像國內同胞視搖滾如神聖之物,或洋派香港人捧外國Band shows場相提並論,反而是五月天音樂會成了情感宣洩的年度節目。

場館內,大家拿著藍色熒光棒,唱著成長中的苦澀或青春的激情,在任何香港音樂會中也看不到。今次演唱會尾聲,全場歌迷竟自發地合唱了《垃圾車》,說是送給五月天,但也是送給多年來成長中的自己。香港製造的歌曲一向比台灣的含蓄,但誰說香港人不需要強烈的情感? 五月天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
(亞洲時報 2008-06-0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elin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